1
济南女大学生被父亲逼自杀
最近,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新闻,久久没缓过劲来。
济南一名女大学生,在宿舍自杀并留下遗书,网传原因都是父亲。
父亲到底做了什么,让她宁愿放弃生命,也不要再留在这个世界?
看了这份网传遗书,我们才了解,她的父亲到底有多令人窒息。
不知道看到这里的你们是什么心情。
但全篇看完的我只有一个感受:
被扼喉的窒息感。
即便她的笔触温和且平静,还是弥漫着如乌云密布久久不散般的压抑。
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?
温柔、有礼、善良、敏感。
给室友道歉,因为自杀在宿舍给她们添麻烦了;
给男友道歉,因为离开让他伤心了;
给其他所有人撇开关系,注明自己死亡与他们无关,
这样死后就不会有媒体打扰他们了。
她临死前惦记的,全部都是不要给任何人造成困扰,
在她看来,这是比自己的死亡更重要的事。
她死后呢?
用一个被伤害得残破不堪的灵魂,
祝福所有看到文字的亲人、朋友、同学、陌生人,人人有份。
“爱你们,你们要好好生活下去呀!”
“再也见不到了,那就祝大家早安、午安、晚安。”
就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孩,被父亲逼到“非死不可”的地步。
总结下来,父亲对她的“暴政”有以下几点:
1.语言羞辱,叫她去死,骂女儿贱人婊子、妓女;
2.家庭暴力,当众暴打孩子,剪掉女儿的头发,打断妈妈的鼻子;
3.人生控制,女儿想考研,父亲让她考选调生;
这些恶行中的任何一样,换另外一个人都会受不了;女孩就在这样的环境下,生活了近二十年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“言语虐待”,它是一种隐形的精神暴力,是“对他人持续的使用有害话语或尖刻语调,试图掌控另一个人”。
而在这封与世界的告别信中,这位女孩子就写到了她长期以来遭受到的来自父亲的言语虐待。
小时候,父母经常吵架,父亲也经常打她。
有一次,她不想洗头发,父亲出来扇了她一巴掌,打到鼻子流血;
看不懂语文词典,跑去问父亲,结果还是不太明白,父亲就拿着那本厚厚的词典砸向了她,吓得她还尿了裤子;
初一,她考了全班第一,班主任邀请家长在家长会上发言,但因为爸妈有事无法到场,父亲就把她骂了一顿,从此再也不敢考第一名;
弟弟高考没考好,父亲把她妈妈的鼻子打骨折了,直接骂弟弟:“你怎么不死在考场上?”;
高三的时候早恋被父亲知道,父亲一直骂她“婊子、贱人、妓女”,有一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在学校门口当众暴打她,甚至晚上发疯一样的把女孩子的头发剪了,还捅了妈妈一剪刀,女孩觉得自己活得像狗一样;
大学三年,这位女孩一直都在把自己伪装成父亲满意的样子,因为只有这样,父亲才不会找她的麻烦;
每年的寒暑假也不敢和朋友们聚会玩乐,因为害怕父亲会生气,全家都会遭殃;
在这个家庭里面,父亲是绝对的“王”,母亲和孩子都是被奴役的“臣民”,只要不满意就随时进行拳打脚踢。
更因为是家人的缘故,这样的暴力被一定程度的默许与掩盖。
“打老婆”就说这是家务事,谁家还不打打闹闹;
“打孩子”就说这是教育小孩,别人根本管不着;
这种情况下,家从来不是温暖的地方,而是危险的黑洞,恐怖的地狱。
直到最近一次导火索的爆发——她想考研,父亲希望她考选调生。
她害怕父亲发脾气,打骂她,找她麻烦。
她想考上研,离开家,去更大的世界,但是父亲不同意,她太害怕了,因为从小到大,只要任何事被他阻拦,就一定会失败。
这样子的她,就要永久地活在父亲的控制之下了,一想到此,生活里全是痛苦,根本就没有活下去的希望。
骨子里对父亲的畏惧,让她觉得自己不可能逃脱父亲的命运,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解救自己。
更让人心疼的是,在最后一刻,女孩心里还在担心“我爸知道我选择自杀,可能会对我破口大骂吧,我真的太害怕了”。
这段很长文字中,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“害怕”。
读着这位女孩子敲出来的一个个字,我仿佛跟着她经历了她灰暗的、绝望的人生,看到了她的无助和无法治愈的内心。
在微博评论区里,发现有如此境况的人还有很多:
甚至还有人在问:分享一下,吃的什么药?
发生在她身上的悲剧,也不禁让我们疑惑:
家明明是充满爱的地方,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港湾,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,却充满了致命的恐惧?
2
父母的“欺凌”让人喘不过气
很多父母,根本没有意识到:自己每天都在“凌霸”自己的孩子。
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显示:
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语中,只有不到20%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。孩子一天会得到400多条的负面评论,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条。
微博博主@愁容骑士典当记曾发过一条微博:
一个医生复诊患抑郁症的孩子,小孩在看书,医生表扬说“这孩子真用功”。
妈妈紧接着说了一句“用功,假用功。”
医生急得直跳脚“又说了又说了......”。
无论怎么叮嘱,父母就是忍不住要用嘲讽鄙夷的语气和孩子交流。
好不容易修修补补解决了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,结果妈妈一句话,前功尽弃。
在微博下面的评论中,很多人说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。
就像博主说的:
就算是已经确诊了抑郁症,站到了医生的面前,这些家长还是在无所不用其极地贬低打压孩子,孩子犯了什么弥天大错要被这样对待?明明是自己生的,却好像是仇人一样,嘴里永远在用最恶毒刻薄的话摧毁一个孩子。
长期处于一个负面的情绪下,找不到一个宣泄口,孩子迟早会崩溃,抑郁症是其中一种,有些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事情:
有些孩子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,比如这个济南大学的女孩子。
有些孩子则选择结束父母的生命,比如日本女孩子Nozomi,2018年轰动日本的弑母分尸案,凶手正是受害者的女儿。
在近期媒体揭露的细节中,我们得知是因为母亲的控制和言语暴力,最终导致了这一场悲剧。
母亲一直希望女儿Nozomi能成为一名医生,但是女儿的成绩并不足以支撑这个期待。
高考落榜之后,整整9年,Nozomi都生活在母亲的高强度控制之下。
9年之后,Nozomi终于考上了滋贺医科大学的医学护理专业。
但是在助产士资格考试中的失利,再加上没有征得母亲同意携带了手机,被母亲罚在院子里下跪道歉,之后她在手机上收到了母亲的辱骂短信:“烦死了,你赶紧去死吧”。
接下来,母亲对她再次不合格的事情辱骂了好久:“你是叛徒”“因为你,我又落进了不幸的深渊”。
正是这样的带有侮辱的话语,导致了悲剧的产生。
在Nozomi的手稿中,她这样写道:
“虽然规则繁琐,但在拘留所只要遵守规则,就不会受到斥责。而且狱警也不会对我说 讨厌 或者是 去死吧 这种话。”
这个案例虽然极端,但言语的杀伤力,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真的是强大而又深远的。
一定会有人说,父母都是爱孩子的。
至亲骨肉就算偶尔对你不好,但至少把你抚养长大就应该感恩。
就像我们常常会说“虎毒不食子”,不敢相信有这样那样的败类。
但不是一个人成为父母后就是圣人,
而是本质不合格的人妄自把孩子带到了世上。
很喜欢一句话:
“好多人还没当好一个孩子,已经被迫成为了大人,
所以他们做不好,也不会做好。”
至于那些孩子,也不是如我等旁观者所想,
既然已经意识到原生家庭的病态,割裂不就行了?
看了那么多实例,我只能说,很难。
心理学上有个观点:
一个长期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人,
即便日后有了反抗的能力,也会由于惯性懦弱,不敢去反抗,
因为这种恐惧和害怕是克服不了的,
在他们心里,那就是永远也移不动,走不了的大山。
废掉一个人很简单,摧毁掉的心理却很难重建。
何况打骂讥讽虽然可怕,但委以亲情的名号,才最可怕。
它让人分不清爱与恨,
对着伤害谈原谅,对着疼痛蒙骗麻痹自我。
“你责骂、甚至暴打你的孩子,他/她不会放弃爱你,但是他/她会放弃爱自己。”
3
父母的爱,该是什么样?
知乎一位博士毕业,今年已经33岁的大学老师,就讲述了自己的真实故事。
他的父母一方面什么都管:
二年级的暑假作业,父亲随手翻了翻,
看到他的数字“9”没带钩,就强硬地让他把整本作业的“9”都给改了一遍。
尽管我们都知道,这没有任何必要。
更像是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权威,强化自己的地位。
读博压力太大,不想进修,母亲把“你不去读博,我就去跳xxx大桥”挂在嘴边。
恋爱的两任女友,都是在母亲的干预下分的。
拆散的原因也很老朽——生辰八字不合。
离谱的是,他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。
一方面又什么都不想管:
没有人管生活饮食,他不能按时吃饭不能按时洗澡不能按时睡觉,
睡不见光的储物间,饿得面黄肌瘦。
父亲给过的生活费,几十年加起来也不过300元。
喜欢语言羞辱,却没有任何心理负担:
自小没关心过学习,4岁那年,父母心血来潮要检查作业,张口就是要看他做100以内的加减法。
小学都还没上的孩子哪里会?他就被一个劲地骂笨、蠢。
会写长一点的语文作文了,兴奋地拿给父亲看,不仅倒浇一盆冷水,还顺便贬低一下他:
“写得太差了”,直把人骂得狗血淋头。
抚养投资的时候不舍得一点心血和金钱,但收线要钱的时候大开口:
还在读博,就每月1万的要钱了。
“你要有良心”的话说了上百遍。
最初再不认同,最后也在潜移默化下接受。
这样的故事你是否有熟悉感?
喜欢随口贬斥孩子,不在意孩子想法的父母,
容不得一点不同意见,把孩子当小狗“驯化”的教育。
还有付出多少就要收回多少,甚至少付出高回报的投资心理。
虽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,可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普遍悲剧,大抵源于此。
孩子面对父母如临大敌,父母在孩子成长中也真的可能成为凶手。
有些大人说,有时候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,真的是太生气了,控制不了自己,教训了孩子之后自己也会后悔。
但是,父母真的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吗?
有人举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:
一位母亲在结束了一天劳累的工作后,非常疲惫,工作中的烦心事也很多,正好回家看到儿子的作业依然没有做完,她便气不打一处来,狠狠揍了这个孩子一顿。
这个时候,突然她的上司打来电话,母亲立刻一收怒容换上笑脸,和颜悦色地在电话里交代工作。
你能说这个时候,母亲就不再生气了吗?
一定不是的,只不过面对领导,她不能有负面情绪。
但对于孩子,她就可以没有心理障碍地发泄怒火。
因为她默认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强势地位。
这也是很多父母的问题。
他们看待孩子的角度是俯视的,没有沟通,只想独裁。
培养的唯一目的,就是成为一个不会拒绝的乖孩子。
但凡有表露出一点不理解的意思,就被视为忤逆顶撞,挑战权威。
却偏偏忘了,是人就应该有被尊重的人格。
高高在上久了,就再也不能理解仰视是一件多辛苦的事。
各位父母朋友们,做“好父母”,不在于一句话中带有多少个“爱”、“尊重”、“自由”,也不在于为孩子牺牲多少,而是是否告诉自己——
我面对的是一个独立的生命,他经由我而来,却不属于我。他没有义务为我完成心愿,更没有义务为我而活。
我如今予他一蔬一饭,与他奔跑嬉戏,与他甜蜜相拥,都只为了一件事:
让他将来离开我而开拓新世界时,可以毫不犹豫、从容自信。
正如心理学家克莱尔所说——
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聚合,
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,
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。
真正的父母之爱,
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,
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。
*文中图片素材来源:微博、豆瓣等网络
—THE END—